第318期:《浙江中医药大学校报》

培根随笔


   期次:第318期   作者:基础医学院 邵欢   查看:149   

  《培根随笔》准确来说是-本青少年成长必读经典书籍,但遗憾的是,我的书架里有它,却从来没有细读过它。每次翻到第一. 篇论真理就会想,凭我这两三板斧真能读懂看懂?真理这同太高大,可不就让人望而生畏。那么今天还就且畏一畏这真理。

      “真理”和“死亡”是培根的开篇。真要谈这“真理”,不如先谈作假,世人好作假,因为从中获取或乐趣或利润,更因假象本身使人快乐。喜假的人往往会用一一句“寻求真理太难了"来搪塞别人欺骗自己.而得知这个,其实也是得知的一种真理一掺假总能增添乐趣。

      死亡可以说谁都怕。“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”,那么死为什么那么可怕?在我看来,也无非财富,好的声名,情感这几个字。一个人有了钱,便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,因为钱可以带来更有质量的生活,由此便害怕死亡剥夺他享受烈火烹油繁花着锦的生活;一个人有了好的声名,便小心翼翼,畏首畏尾,因为好的声名可以让人赞美和敬畏,由此便厌恶死亡赋予他明日黄花县花一现的悲哀和遗忘;一个人有了情感,便牵肠挂肚,情不自禁,因为情感让他富有血性和柔情.由此便惧怕死亡摧毁地圖家欢乐儿孙满堂的温器和幸福。这些都让死亡显得愈加恐怖,面目可憎。

      真理死亡为培根随笔立了一块巨碑,在这块巨碑下也有许多细腻的关于人之本性的探讨,比如嫉妒,善与性善等等。

      一谈到嫉妒,人们都会将它归为一种黑暗的,对人有害的情感,是实实在在的贬义词,《圣经》中就把嫉妒称为“毒眼”。嫉妒可分为公妒与私妒。私妒顾名思义是个人与个人之间或个人与某一群体之间的情感。假设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地位,能力外貌,金钱等等的差别,我认为就不会存在嫉妒这一-情 感,一个一无所长的人往往会对别人的长处指手画脚,评头论足,同样,一个穷困潦倒的人,会对那些光鲜靚丽的富人产生嫉妒,我想这就是所谓的“仇富”心理,而最“招人恨”的莫过于是那些大红大紫又盛气凌人的人,他们往往自大招摇且争强好胜。公妒则是一个群体对某一个人的情感,举个例子,古希腊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提出陶片放逐法并在城邦内实行,在投票时,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询问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为何要放逐他,那人答道“不为什么,我不认识他,但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,我实在听烦了”,瞧瞧,这可不就是公妒引起的嘛,因为你太有名了,所有人都来赞美你,但我就是看不惯你,同样是人为什么受到赞誉的人不是我呢?这样的人不在少数。所以说嫉妒令人着迷,只需一个理由就可以为你招来嫉妒。
  谈完嫉妒可以来谈谈善,培根随笔中有一篇一谈善与性善,它说“善是造福于人的意向,符合仁爱精神”。善是人的内在品质,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赋。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,但更重要的,我认为是“纸上谈来終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努力向别人真正行善,而不满足于自己的私心,拥有一个博大的心怀,而不吝啬于对人展示,戒掉口头上虚的承诺,而真正投身于行善的活动中。有时只需要一个搀扶,一声问候,一句谢谢就已经是在行善了。当然培根随笔中还有许多对于其他事物的探讨,有兴趣的话,不如去细细读一下。